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山入户】宜居指数或成中山户口最大优势

发表于2015-12-26

[摘要]中山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放在了解决流动人口的存量问题上,事实上也从更纵深、更全面的视角考虑到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人本问题。

2015年7月,中山中考放榜,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市华侨中学等在内的几所老牌高中,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录取线差距,让不少外来人口直观感受到“中山户口”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在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搅动中山第二次重大户籍制度改革话题之时,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服务,是民众最为关注的“户口福利”之一,这也指出了当前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核心内涵: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的“人本城镇化” 

这次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放在了解决流动人口的存量问题上,事实上也从更纵深、更全面的视角考虑到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人本问题。作为在户籍改革史上闯出“积分制”创举的中山,在这次改革潮中将迎来哪些直接的红利?又将如何调整定位再一次探索新路,在省内抢占人才红利先机?南方日报记者邀请了省社科院社会人口研究专家郑梓桢、中山民情研究中心民情使者车牮,以及市内的企业高管、普通外市户籍职员等,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嘉宾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人口所原所长、积分制设计者 郑梓桢

中山市民情研究中心民情使者 车牮

广东聚合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郭东亮

合富辉煌中山分公司市场部经理 谢仲娟

惠亚集团皆利士多层线路板(中山)有限公司保安部高级主管 刘天明

中山市公交集团公共汽车驾驶员 骆龙兴

入户红利

制造业将有更稳定的技术型人才支撑

议题一:中山市已经有两个流动人员的入户渠道:积分制和人才一站式入户。相较而言,这次户籍制度改革更加明确针对的人群有哪些?

郑梓桢:这一次户籍改革,它打开的口子更大一些,也更加开放一些。我记得《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里面明确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优先解决流动人口存量问题”,目标人群就是“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长期从事一线的特殊艰苦行业人员”。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说是对积分制的一种补充,积分制毕竟是筛选性质的,有排名,有学历、税收、房产等计分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较高层次的人才更容易胜出。这次改革把社保和合法稳定住所作为中山、佛山、东莞等几个珠三角城市的入户门槛,主要针对的是服务时间的问题,是相对开放的。

尽管目前珠三角也存在外来人口流失的问题,但从构成上来说,基本还是以普通劳工为主。大趋势上看,珠三角城市还是人口洼地,当前,伴随着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节奏,沿海地区对于技术类人才来说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他们同样是入户这些城市的最大群体。实际上,落户珠三角对于这群人的吸引力也最大。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目前往珠三角地区寻找就业机会的务工人员尤其是有技能的务工人员,更有扎根城市的能力,因而也有更强的融入城市的诉求,我觉得这群人也是最有可能被鼓励入户的。

郭东亮:本科学历的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管理领域,大、中专人才更多地集中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群。就人才红利而言,我认为这个政策对于制造业领域的技能人才的刺激应该是最大的。一来他们有一定的生存技能和职业空间,加上子女的教育问题,留在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大的诉求;二则中山市以往的两种入户渠道,积分制和人才入户,对这群人的辐射程度也有限:有些没有达到学历要求,有些则是职业资格证书比较难考。

为了留住技术人才,我们之前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积极申请市人社局试点的企业自评职称制度,通过企业内部的职称评定办法,来给员工增加积分入户的筹码。这样的创新做法虽然是很大的进度,兼顾到了那些年纪比较大学历比较低、英语和计算机比较难学的职工,以及时间有限、难以抽出时间去学习培训的技术工人,还有职称考试没有覆盖到他们所从事工种的职员。但总体上来看,门槛还是相对比较高的,还是要有一定的参数和标准,而这个政策就把很多学历、技能方面的要求都剔除了,只剩社保要求,这种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改革后,制造业将有更稳定的技术型人才支撑。

入户成本

人居环境是很大的一个竞争力

议题二:这次户籍改革,中山和东莞、佛山的方向是一致的,这也意味着,中山所能抵达的力度,这两座城市也可以。那么会不会面临中山人才反而被莞、佛吸引过去的情况?中山如果要争取包括技术型人才在内的人口红利,又有哪些优势?

郑梓桢:我倒不担心中山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和东莞、佛山比较,在经济总量上中山的差距不算太大,从大框架来说可以算是处于相似的阶梯范围内,相比起来,中山的人居环境是很大的一个竞争力,环境好,节奏较慢,非常舒服。就人才竞争环境来说,中山不会输给任何一个城市。比如房价,比周边广、深、莞、佛要低一半以上,但同时交通又越来越发达,与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正在缩小。

所以恰恰相反,我担心的是它的承载能力的问题。中山的外来人口比例也大,占常住人口的50%以上,理论上,在未来5年内,这100多万的流动人口实际上都是潜在的入户对象。

谢仲娟:与周边的城市相比,在政策均等的情况下,中山相对较低的房价是吸引外来人口落户中山的优势之一,中山目前的房价均价平均只有5000多元,是佛山、东莞和珠海的1/3到1/2之间,对于很多工薪阶层来说,确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一个人选择到一个地方落户需要考虑落户的成本。比如,你首先要有一个安身之所,也就是住的地方,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中山这一块的成本相对较低;其次就要考虑住得是否舒服,也就是公共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医疗和教育,目前据我了解,作为宜居城市的中山这一块也做得不错。

入户诉求

最盼望在教育资源上取得突破

议题三: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与城市户口、本地与外地户口的差距正在缩小。就“户口福利”来说,中山户籍哪方面的优势最吸引潜在的入户对象?如果要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再一次闯出卓有成效的创新模式,中山该从哪些领域进行完善、突围?

刘天明:这个政策出来后,我的朋友圈基本都在转发这条消息,平时同事也议论很多。据初步测算,我们公司满足5年社保条件的人大概有3000多人,将近职员总数的2/3,大家都非常关注。这几年来,公司也非常重视人才问题,每逢积分入户、入学启动之时,公司都会有集中的宣传,但总的来说,能够成功申请到的比例不大。如果这一次能够开放门槛,我相信会有大量的职工去申请,大家对于公办学位的需求太大了。

郭东亮:不可否认,一个城市的层次要提高,教育要先行。如何承接这个人才红利带来的挑战,最迫切的问题还是公立学校的学位问题。希望中山市在进行户籍改革的同时,能够在教育领域把步子迈得大一些,取得突破。

车牮:获得城市的公办教育学位,确实是流动人口落户城市的一个核心问题,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相比起社保、养老等这些待遇,教育待遇的差别才是最大的。比如社保,现在有单位就可以买社保,一样可以享受医疗保险;至于养老待遇,以后在哪个城市养老还不好说,大部分人不会考虑那么远。倒是教育的问题,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公办和民办的资源基础也不一样,这应该是政府开放户籍门槛后,最应该入手提高的服务配套。

骆龙兴:得知这个户籍改革政策后,我们都非常期待,非常希望能够尽快落实。我来中山工作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去申请积分入户、入学,因为自己学历不高,没有什么计分项,竞争不过别人。对我来说,落户中山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可以解决小孩的教育问题,现在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准备读一年级,一个六年级,都在老家,外面承担不起。如果在中山读民办学校,一个学期大概要5000元学费,一年下来就是一万元,我们承担不了。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落实了,大家才有一个归属感,一家人能够真正团聚在这个城市,把这里当作一个家。

 

户籍新政渐近 更大红利可期

没有人口流动,城市就会失去活力;没有阶层流动,社会就会失去希望。曾几何时,一纸户籍如同一堵高墙,将本地人与外地人、城市人与农村人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

五年前,“积分入户制”率先从中山启程,超过5万名优秀外地人加入中山户籍,这一制度也被北上广深等数百个城市采纳。去年初,这一制度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12年,旨在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改革率先在中山启动,近百万农民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市民。

如今,中山户籍改革再进一步。近日,号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力度的户籍新政终于落地广东,中山作为珠三角重要城市,入户门槛也得以大幅放宽。就本质而言,本次新政旨在破解延续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对中山多年来探索的回应和升级;就影响而言,新政迈开的步伐更大,受惠人群更广,势必在中山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

红利来自人口活力的再次释放。30多年来,无数外来人口乘着改革的东风来到中山,为中山贡献劳动和智识,奠定了中山制造业的基石。但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人口红利率先在珠三角城市衰减。

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中山外来人口首次超过户籍人口,但从2010到2013年间,中山非户籍常住人口却减少近万人。与此同时,中山人口老龄化水平已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广东全省2%。降低户籍门槛,已然迫在眉睫。

户籍门槛其实是利益门槛,户籍公平的背后是利益公平。户籍改革一小步,社会公平一大步,新政落地意味着利益更加均等化。可以预期,长期从事环卫等特殊行业的人群将再无后顾之忧,产业工人将吃下一颗“定心丸”,大学生和技能人才也将建立更紧密的文化认同,为中山建构新型专业镇注入强大的活力。

红利来自公共产品的不断丰富。中山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就中山现有的工资水平、生活环境和公共产品而言,无疑是创业者的高地、圆梦者的福地,相较周边兄弟城市自有无可辩驳的优势。而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这一优势将更加凸显。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曾提出一个观点,城市规模每扩大1%,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0.039—0.041个百分点。与就业机会类似,公共产品的成本不但不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反而会随之下降。

作为不设县的地级市,多年来中山城市发展备受“城不像城、镇不像镇”的困扰,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在全市的分布有些失衡。而随着更多人口入户、城乡壁垒破解,公共产品的单位投入将进一步下降,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机构,更先进的公共交通方式将让这座城市受益。

更大的红利,来自中山城市精神的重塑。城市精神是发展之魂。与本地人口一样,外来人口不仅是建设者,也是城市精神的建构者,更是城市历史的书写者。深圳从昔日的小渔村到今天的“第四城”,正是无数的创业者和“冒险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更多新鲜血液的落地生根,也必将改写中山温润如玉的城市性格,重拾“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