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一线城市房子还能买吗?深圳需要胶囊公寓吗?且看陈劲松的哈佛思考!

发表于2015-08-07

一线城市房子还能买吗?深圳需要胶囊公寓吗?且看陈劲松的哈佛思考!

胡文

置身波士顿,谈论深圳,是一种奇妙的感受。

在哈佛Adams house对面,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咖啡馆——Pamplona。8月3日晚上,在一杯柠檬水的作用下,世联行董事长陈劲松相约和我开始了一次回望中国的地产对话。

在哈佛深潜班的学员中,陈劲松是大家公认每次上课提问最多的人。但与其如此贴上标签,不如说他是最爱观察和思考的一名企业家。“你看波士顿,城市化已经结束,其房地产就是以存量房为主的交易市场,哈佛周边更是如此。未来,这就是中国地产将要走的路。”在陈劲松眼中,总是充满着一种灵动和兴奋。而诸多话题,由此开始。

土地产权改革:引爆中国财富核裂变

过去30年,中国发生的最重大的事情是什么?

陈劲松认为,在过去30年,中国实际上发生了一场财富核裂变。其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土地产权的改革,引爆了这场财富核裂变。因为突然之间,土地兑现并迸发出巨大的价值。政府将土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建房将房子卖给消费者,政府、开发商、消费者均从中得益。加之货币超发,以及私有产权的落实,民众享有了地产升值的巨大红利。“在过去20年,一个家庭买没买房,差别极其之大,其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这场财富核裂变正在进入尾声。和传统制造业一样,房地产业同样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与之相反的是,是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的崛起。这如同两个撕裂的板块,可谓一般是海水,一般是火焰。这一趋势,倒逼了所有企业的转型。而随着房地产进入下半场,习惯了卖地的政府,同样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城市化:正在进行的结构化调整

未来中国房地产怎么走?陈劲松说,看看美国、日本、韩国的轨迹就十分明显,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陈劲松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和经济一样,极不平衡。其实,全球发展也是一样不平衡。从纽约、东京、首尔来看,人口、资源、财富和新产业都在向一线城市聚集,这一过程在中国还没有走完。

陈劲松提供了一个数据:在全国商业不动产的交易中,前十大城市占了总成交的60%;而在全球商业不动产的交易中,前20名城市占了80%。中国毫无例外将继续这个趋势。

一线城市仍有投资机会

因此,陈劲松认为,中国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南京、杭州、厦门等强二线城市,将越来越金贵,房子依然具有投资价值。因为人口、资源、财富和新产业依然在向这些城市集中。这些城市就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而深圳呢?就是中国新经济的火车头。

在陈劲松看来,中国正在进行结构性的城市化。即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化已经完成,房子只是具有居住功能,而不具有投资功能。发展小城镇的策略实际上已不成立——这是很不集约的一种发展方式。而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城市化正在进一步深化。对于这些城市来说,需发展要进一步松绑和释放。比如说扩大范围、提高容积率、放宽旧城改造和工业区改造限制,从而适应城市化结构性调整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线城市,由于教育和医疗的不均衡,导致局部区域的房价很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原有规定比如工业用地不能变更使用功能,实质上是人为贬低了城市价值。这从华强北的转型就可以看出内在规律。

“限购限贷等措施,实际上抑制了人口流动和外来投资。从纽约、波士顿的经验看,这一趋势无可避免。”

不动产证券化必须突破

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房地产是一个必然的参照。

陈劲松说,回看美国房地产历史就会发现:1980年美国开始了商业不动产的证券化,十年之后,又开启了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反观中国,在一线城市,商业地取得产的开发成本太贵,且集中的区域和结构都不一样。即便是住宅开发,地产商会发现,如果卖了房子,就买不起新的土地了。唯有统一经营,通过证券化方能取得较好的回报。未来两到三年,这条路必须要走,必须取得突破。

他认为,未来房地产的发展,取决于金融创新与地产的结合。要改变只能买房投资的现状。各种信托和理财产品,未来也将成为人们的投资对象。

由于一线城市土地价格飙升,以前房地产企业快速周转的模式,实际上已经走到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房地产龙头企业的转型将十分明了:变身房屋按揭银行,或者成立大型基金,都是不错的方向。毕竟,与住房相关的资产还是体量最大的,而物业管理的市场空间太小,容纳不下众多的地产企业。在这一方面,香港岭汇上市以及新鸿基的尝试都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深圳:胶囊公寓需求已然形成

在哈佛,陈劲松提出了一个深圳之问:当城中村“绅士化”之后,白领以及高级蓝领住到哪里?

之所以如此忧心,是因为陈劲松的城中村情结。他说,1992年那一批的深圳创业者包括世联,都是从城中村开始的。怎样让创业者住得便宜,城中村居功至伟。因为城市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容器,而不只是一只精致的葡萄酒杯。真正的创业者都是从服务业开始的,深圳注定会有一大批青年在这里创业。因此,为他们提供便宜的住房,应该成为整个城市的战略目标。唯有如此,深圳的创造力才能生生不息。

陈劲松认为,由政府提供廉租房,其实效率很低。而政府财政的压力,也使得相关建设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比如说胶囊公寓,需要长期经营才能赚钱,这就需要资本的介入以及政府在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

普世、高频、刚需,这是陈劲松一直强调的市场切入原则。比如在重庆,世联行经营了服务式公寓这一品种,其价格比其他住宅便宜30%,深受白领欢迎。世联行正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周边开始这类尝试。最新的进展是,在临近深圳的惠东,世联行租下两栋空置的楼宇,重新包装成面向深圳白领的轻度假产品,一到周末十分火爆。这种尝试,既解决了惠东住房严重空置的问题,同时又挖掘和满足深圳白领的需求。这表明,未来大型的开发商将越来越少,而活跃在房地产市场的小型创意服务商将越来越多,空间也将更为广阔。

和剑桥首个深潜班一样,陈劲松和太太佟捷一同来到哈佛:赛艇训练、上课、吃饭、再上课再吃饭直至预习功课后睡觉——每天都是如此简单又如此充实。接近两周下来,“感觉两人的体能和英文都渐入佳境,可惜就是时间太短,刚刚倒过来时差。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个人的付出之后,都能遇见全新和最好的自己。”

哈佛的深潜和思索,让陈劲松再一次找到了未来。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