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白银时代,中小房企真的要"下课"吗?

发表于2016-11-27

白银时代,中小房企真的要“下课”吗?


拿马光远老师一句话来开头,中国房地产未来值得投资的只有20%的城市,20%的楼盘,也只有20%的房企能活下来。换句话说,未来80%的城市,80%的楼盘将缺乏亮点或超额利润,而80%房企将要被淘汰,不少企业家都在说,中小房企的未来,在强者恒强赤裸裸的残酷市场法则下,活下去,真的很难。

 

中小房企,在上半场跟着吃了很多肉,但在下半场,还有肉吃吗?甚至中小房企真的要下课另寻求生之路吗?

 

1,客观的说,中小房企弱点多于优点,随便说说,就大事不妙的感觉。品牌弱,尤其在今天消费凡事都讲究品牌的时代,中小房企品牌太弱或是没有品牌,消费者普遍兴趣不大;融资成本也是巨大差距,大多中小房企不是融不到钱,而是融到的都是7%到10%甚至更高的钱,而对比央企和规模房企则低到5%,部分央企甚至更过分,4%还不到,在高地价时代,没有钱且融不到钱,显然是拙妇又无米,反过来即使你有米能做饭,但类似大企业的集采规模效应,建造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大企业知识经验财富丰厚,软实力强,而且大平台的人才往往能通过大平台、大舞台,大资源众多门路,可以撬动和发挥更大创造力和市场影响力。很多时候,别把平台当能力,说的就是平台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离开万科的人在中小房企平台玩不转的原因之一。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平台的价值当成了自己能力,把行情当成了自己能力。所以大企业往往更容易招来更多的行业高端人才,而中国中小房企更多的肖像特征是:没钱,没地,吸引不来顶尖人才,也没自带的好资源,强势品牌,没有客户关注度……一句话,中小房企缺点多的很,似乎就没啥优点,如果硬要说优点,那可能就是身板小,船小好调头,而且很灵活,文化凝聚力相对更强,有时候也能乱拳打死老师傅……但这些所谓的优势,固然能在单盘上胜出,但很难规模上、整体上撼动大型房企。

 

2,房地产还没有到面对面肉搏的时期,核心是因为上半场中国房地产这个市场太大了,而且每年还在增长,所以大鱼吃得饱,小鱼也吃得饱,各吃各的倒也相安无事,但下半场后不可能有无限的土地,整个市场总量达到天花板,这时一线城市该开发的也差不多了,而三四线也因为政策引导导致供应过剩,导致最终房地产的游戏规则开始新的规则,即零和游戏阶段,所谓零和意思就是一家房企所增长的销售额,往往就是另一家企业退出、销售不畅、被并购等所释放的销售额,所以这个时候大鱼就开始和小鱼抢食了,要么销售不畅,要么拿不到地,要么干脆就被大鱼给收购化为己有了,这样小鱼加速逃离住宅市场或直接被吃掉。当然这个过程中,大鱼一般会选择吃小鱼这个更容易的模式,但有些也会大鱼吃大鱼,比如融创对绿城,天朗、金科等发起的进攻。当然央企大鱼和央企大鱼之间组建巨无霸也是形成新的竞争力,甚至国进民退的一种提前布局。

 



3,肉多肉好的地方,往往是大鱼争食的地方,比如一二线城市,而很多小鱼基本个头太小,最多只能在一二线边缘或是某个区域小地块等大鱼懒得吃,不愿意吃的地方捡漏,正面战场,小鱼肯定就不参与了,同时,除了建楼,有些房企开始避其锋芒,进入一线周边,二线郊区,三四线主城区,这些区域大鱼虽然肉不如一二线中心肉多,但也够中小块头的鱼儿吃了。这叫区域的差异化,局部战场战略化以及机会主义捡漏的玩法。这个城市布局,老潘推荐关注一家300亿左右的中梁地产,他的布局模式很有意思。

 

4,老潘一直认为大鱼还没有和小鱼拼刺刀的时候,目前的大鱼和大鱼正在最肥沃的一二线PK,而小鱼在三四线和一二线局部战场以时间换空间,未来等一二线饱和大鱼之间洗牌之后,一二线每个城市就剩下几条大鱼之后,类似5000亿的大鱼要继续发展,一定会去三四线城市,毕竟中国城市化三四线还有空间和机会,未来小鱼将无处可去,如果小鱼又没有形成细分产业,个性模式,还是传统玩法的化,小鱼将被大鱼无情的杀害或是收编。举个例子,如今河南王建业在河南三四线城市活得滋润,那是因为TOP30房企还没有进入,一旦在地产进入深水区和全局战争后,如果建业不形成差异化地产并形成独特壁垒,未来不远的5年、10年建业可能不仅仅是丢掉郑州主战场,河南其他肥沃的地级市也会面临被迅速降低话语权的可能。

 

5,未来不大不小的房企最尴尬的,除非极少数形成极其个性和各种壁垒,否则未来要么是大而强,要么是小而美的房企。未来一个特别的洗牌绞杀是区域王,本土房企将可能会被加速消灭,即进入巨无霸绞杀区域王的肉搏战,未来5000亿、8000亿的巨无霸,会集全集团之力,价格战也好,资源战也好,最终拖死本地和区域房企,那个时候,所谓的区域王,本土开发商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6,未来大鱼会越来越大,但不可能一家企业做一个行业,类似互联网霸主腾讯也说未来要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腾讯再牛,也吃不下整个互联网蛋糕。而房地产更是如此。一则房地产毕竟还是半市场化的行业,二则这个行业实在太大,差异性大,中国整个经济也是从中西部“发展中国家”水平到“东南部发达国家水准”组成的多层次、不均衡国家,这就导致房企地域性很强,各区域对居住、对生活方式、对好房子的差异性很大。所以类似香港新世界,新鸿基等四家房企占据80%市场蛋糕可能是每个核心城市的特征,但中国未来仅仅4、5家房企占据80%整体蛋糕还在很遥远的时间,甚至很难达到这种少数寡头均衡。未来更现实、更容易看到是100家房企占据市场80%市场,这可能是未来5年、10年一个格局。如今2016年1~10月中国百强房企规模已经占据47%市场,未来百强占据中国80%,或许会在5年后就迅速到来。因为一个规律是,越集中,下一步集中的速度则越快。

 

7,独木难成林,未来房地产依旧是一个更成熟,各个生物物种互补,咬合更紧密的生态链。而一个成熟的生态,是大树、灌木、花草共同组成的生态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小房企未来不会大规模消灭,一些大企业不想做,懒得做的细分市场,局部城市,个性产品,对于专业化细分化的中小房企依旧有生存空间。但无论如何,中小房企只是补充,形成不了“大气候”和全局的影响力。这正如热带雨林一样,高耸入云的苍天大树才是大块头。

 

8,未来可能存在1万亿房企与几十亿小而美房企并存的局面,过去中小房企还在学习类似万科、中海等房企,但未来,大家完全不是一个套路,每个房企,做自己,最重要,中小房企就别再学什么标杆,所谓行业巨头和领先者,别太膜拜,因为那完全不是你的菜,你跟他不仅体型、身板、力气、高度,颜值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你跟他的DNA、血型等本质的东西都会不一样。

 

9,今天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房地产大企业都在寻找和打造自己独特的差异化战略,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地产行业进入深水区的信号,也是大型房企成为巨头之后建立各自壁垒的一个表现。但客观来看,巨头差异化战略和能力,是地产进入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同质化战略,同质化产品、千城一面、千楼一面等被媒体和开发商自己痛骂的现象,也只能在行业高速成长期,在行业行情好的时候存在。但未来地产,在利润率每年一个点下降,2016年预计净利润不到9%,在竞争进入肉博战时,那个时候差异化的战略(类似华夏幸福的产业地产模式),差异化的产品能力(类似当代朗诗绿色产品)以及与战略能力匹配的各种差异化人才资源能力,将成为必然。一句话总结就是,地产上半场,都是走规模路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地产下半场,一定是百花齐放,洗牌剩下的都是形成自己独特的差异化的战略与商业模式。

 

10,      今天的汽车行业、家电行业可能就是明天房地产业。每个巨头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内涵、产品特色尤其是高中低产品线的不同性能、不同体验的产品,比如宝马以驾驶乐趣见长,奥迪以科技感融入汽车,奔驰以稳重、国企老总、老板为主,哪怕同样是高端品牌,也开始有不同的细分人群,不同的产品风格,不同的产品腔调。今天中国房地产的分化,还是上半场,还没有进入分化的深水区。

 

11,如昨天在易居沃顿的张总分享一样,老潘坚信今天我们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理解的还过于单一狭隘。比如从业态来讲,有住宅,商办、酒店、公寓、养老、文化旅游,产业地产,物流地产;而产品线而言可以从刚需、首改、二改、高端、顶豪等,比如从城市细分好,一线、二线、三线、四线,海外,甚至很多县城也具有很大市场,比如很多江浙的县城往往产生十亿的销售额,比如按照商业模式可以分为开发,销售,运营,持有等……,但仔细想想,目前90%的房企都战略趋同,都聚焦在一二线,以及销售型住宅,前天的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海洋,仅仅住宅不能代言中国房地产,中国房地产是个超级大海洋。所以未来中小房企,结合自己优势和资源,完全可以寻找到自己未来一个中长期的细分市场、细分区域、细分模式,这条路很艰难,但一定会有中小房企能杀出一条血路。



12,地产上半场,是不尊重客户的10多年,是土地的红利,城市的红利,行情的红利,企业做大的本事更多归功于时代;而地产下半场,是客户被尊重,激发市场,激发好产品的时代,这是产品红利的时代,是客户红利的时代。而中小房企,很容易在局部市场,局部产品,特别是企业全情投入,没有惯性思维,更容易打造一个作品,打造一个爆款。


13,借用易居沃顿张瑜总的一句话来作为中小房企的结尾,既然做不了主流,那就坚定的做非主流,做小强,做小清新,也是不错的路子!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