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石家庄民间手工艺品展吸引万人

发表于2011-07-07
 在空中上下翻飞的燕子,在笼中栩栩如生的蝈蝈,六十多年前解放南京的场面,还有竹筒形状的葫芦工艺品………您千万不要以为这一切只有在电视或电脑上才能同时见到,这些恰恰都是巧夺天工的民间艺人们制作出来的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石家庄首次民间手工艺品展在石家庄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举行,六十余位参展艺人展出了包括手工刺绣、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在内的上千件民间工艺品。一件件的工艺品让人们看的眼花缭乱,而据统计,展出三天,已经吸引了近万人。
精美民间工艺吸引观众“眼球”
    石家庄民间工艺文化活动周在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正式开展,而一开展就迎来了客流高峰,不少市民为了一睹工艺品的风采而提早赶来。来自广东的秦女士说,为这个展览昨天就赶到了,希望多出时间看看这些民间的工艺品。
在丰宁玉秆工艺品展览区,很多市民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去。记者看到展览桌上摆放了各色各样的秸秆剪画,有兔子、龙、鱼、凤等形状的秸秆画,还有各种形状的剪纸画。墙上还挂有很多精美成品。
71岁的陈阿姨说,最喜欢辛集的布贴画,退休之后在家,就喜欢自己弄弄布贴画,可是看了大师的布贴画真是受益匪浅,“尤其是那副仕女图,真是太棒了!”
在衡水从事鼻烟壶内画工作的李玉普也是特地前往看展览,他告诉记者:“不仅仅是来看看同行们的手艺有多精湛,同时也是为他们加油鼓劲,让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李先生五岁的孩子对“老顽童”刘志斌的“小燕子”爱不释手,李先生索性给孩子买下一套,“平日里就经常给他讲老艺人们的故事,老玩具的样子,现在他自己产生了兴趣那就更得支持了。”李先生说。
每个民间艺人身后都有故事
“这些玩偶都是我做的,为了参加今天的展览我和老伴可是连着赶了好几天工了,几乎每天晚上12点之前都睡不了觉。”一进展厅一楼, 61岁的刘志斌就和记者攀谈起来。在“老顽童”的展位上,有阿凡提骑小驴、提线木偶、板凳木偶等几十件玩偶作品。其中的一件提线鸵鸟木偶造型独特,设计非常有趣。“鸵鸟”的头、双腿、尾部四个位置由提线操控,通过控制提线长短变化,“鸵鸟”可以前后左右的移动,甚至还可以低头用
科美葫芦嘴拾起地上的纸片,整个过程活灵活现,仿佛让人真的让人看见“鸵鸟捕食”。
说起和老伴赶制的第一批“鸵鸟玩偶”,刘师傅记忆深刻,当时一个晚上只用了五六个小时就卖出去了。“当时就在现在的东购那片摆摊,几十件工艺品一摆出来人们就蜂拥而来争相购买。结果卖完了一数钱竟然卖出去一千多元。”刘师傅说,后来制作的品种越来越多,“拳击木偶”、“提线木偶”等等不断充实着他的作品种类,也一个个地实现着自己儿时“做玩偶”的梦想。
现如今,老刘不仅实现着自己儿时的愿望,也在不断地从生活中发现新的乐趣。“比方说这个小燕子吧,就是我从咱老祖宗的“五禽戏”中得出的灵感,舞动整个玩具时,既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同时还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而且,这个玩具的制造过程中我也同样用到了自己在工厂里学到的机械知识,可谓是古今结合啊!”在展厅外的空地上,刘师傅舞动着他手中的燕子,时而纵身向前时而腾挪向后,让人真的以为他是在操练一套“五禽气功”。
在刘保秋的展位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葫芦,大的有40、50厘米高,葫芦上烙有寿星、龙、风等图案,画工细腻,层次感强。纹路细时犹如发丝,丝丝缕缕
耶鲁葫芦相互分明;粗重时则好似炭黑,让人颇感作者力道。小的只有核桃般大,葫芦通体光滑,完全可在手中把玩。虽说现在“刘葫芦”的作品已为大家所知,但是当初刚刚接触葫芦时,刘保秋的遭遇却是一波三折。
在开始雕刻葫芦的几年后,老刘去了一趟天津,在那他第一次见到了在木板上的烙画。“斜切的木板,裸露的树皮,再配上精美的烙画,那种立体感是只用刻刀无法表现的。”老刘告诉记者,这更加坚定了他在葫芦上烙画的决心。刚开始烙画,刘保秋使不惯老式的烙铁,“拿在手里都拿不稳,烙出来的画自然也就不好看。而且拿时间长了还烫手。”说着老刘就向记者展示出手上烫伤的老茧。虽然有难度,但老刘依然迎难而上,和具备专业知识的朋友一起研究了一套小型的专业烙铁。烙铁不仅形状变小,有利于更好的把持,而且还配有一个变压器,“可以及时控制电压,不至于将葫芦烙的过黑,防止葫芦产生炭化。”
现在老刘烙画的葫芦已经颇有一番神韵,个个都能显示出他的鬼斧神工。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三个步骤。“这第一便是‘看’,先得找出葫芦的正面。”在老刘的指点下,记者还真的看出了
电动葫芦的正面,这一面看起来不偏不倚,如同人将正脸摆向前方一样。而第二步则是起样,先用铅笔在葫芦上勾画出大致的图案,经过几十次的修改之后就能够定样了。之后,就可以拿起烙铁开始烙画。“这三个步骤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大致需要三四天可以刻出一个高约40厘米的成品葫芦。”刘保秋说道。
众多表演者期待艺术传承
据悉,此次在习三内画馆举行的2011河北.石家庄民间工艺文化活动周”活动是省会首次民间工艺展,来自省内各地市的民间工艺绝活儿将齐集省会,其中国家级的非遗项目8项、省级的9项、市级的5项。
2005年4月,丰宁第四小学聘请郭凤芝为24名聋哑学生任特教老师,为了让每名残疾孩子都拥有一技之长,她一边刻苦地学习手语以能够与孩子们沟通,一边手把手地倾心传授玉米秸秆画的制作工艺,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她采取收购孩子作品的形式传授制作技巧。一年下来,这些上至19岁下至7岁的聋哑学生除设计构图外,基本能够独立完成每一种工艺技法。“我觉得这不仅使让这个工艺能够传承,而且也能帮助孩子们,是非常好的事情。”郭女士说,她希望更多人能爱上这门工艺,从而更好地传承。
“有这么一个展示的舞台挺好的,平常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展示,好东西也就没人知道,慢慢就没有了。”和郭女士一样,现场许多表演者表示,展示就是希望更多人能记住能传承。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