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儿童的心理发展与钢琴教学---拉奥特钢琴

发表于2012-07-15
儿童的心理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首先,各类生理器官的正常健康成长,是根赋性的保证。而所有心理过程的协调发展,则起着主要的相辅相成作用。那么,音乐教育对于儿童音乐心理向高级阶段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经过乳儿期(一周岁前)、婴儿期(三周岁前)、初学说话,具有简单音调的模唱能力,婴儿后期,思维,联想能力开始萌芽,促进了情绪的感情的发展;当他们心情愉快时,下意识也会哼出不完整的歌调,幼儿期指三至六http://www.ytpiano.com/、七岁。一般说,三、四岁只能听唱两末节左右的简单曲调或歌曲的片断,到六、七岁时就具备了四至六末节歌调的模唱能力,甚至能在有学前教育的前提下,学会跟琴唱谱和听琴填唱歌词。学龄期,开始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较多地接触社会上的音乐(如电影、电视、广播、音乐会等),学龄儿童音乐的形象思维,伴随着生活、学习、劳动而逐步丰富起来。
一位好的儿童钢琴教师除了要有多方面的学识之外,是否能够很好地把握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直接关系教学的效果。只有了解儿童,掌握儿童心理发展,才能上好课。组织好课堂的每一个过程,科学地安排一系列教学的方法、手段。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认真、深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在钢琴教学中的详细表现。
儿童的大脑皮质的控制系统还不够发达,他们的注意、观察、知觉、意志的可控性和随意性都很差,这些心理特征的表现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它直接影响教学内容、手段、进度等一系列问题,在施教中,常常碰到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就是无意注意大大超过有意注意而占主导地位。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及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完全吸引过去,比如我在教一个孩子唱谱时,最初,谱子上的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引起了他的爱好,由于高音谱号像蜗牛,低音谱号像金鱼,有爱好、很好玩,他就会用心、认真去唱,可过一会就心不焉了,他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窗外的视线上去了。这样的情况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除了儿童注意力容易被其它事物吸引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有限,一般说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情上持续15分钟左右便到了极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段最佳期,教授主要内容和重点,并注意把握不同孩子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变换教学内容,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引发学生爱好的最佳状态,
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的注意力特点还表现在不善于转移和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当同时需要他注意几件事时就会显得不知所措,并且要想使他对一件事的注意上转到另一件事也常常不那么容易,对第二件事的注意力较着弱于对第一件事的注意力,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又如,指尖立住,掌握关节突出,手腕、胳膊放松,重量自然下垂,这些事同时发生在一个动作里,或者说是一瞬间同一个动作的几个组成部分;不同的孩子在领会中就有千差万别之感。能注意的因素非常有限,纠正漏洞就老师而行使老师很为难,由于往往不是矫枉过正就是顾此失彼。造成孩子动作不自然的原因常常不是孩子不会模仿,而是某种心理障碍和紧张所造成的。本色就是孩子过分将注意力集中某一点。而不易转移的现象。所以,实时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或其注意力分散,往往比模仿老师的动作更有效。
儿童在学琴中的观察力很单一,选择性差,不善于从整体事物中发现内在联系,不注重主要部分,而被支节和爱好所吸引,如手指触键不统一,有的用指尖弹,有的用手指肚弹,或者是歪歪扭扭地手指乱翅,教师向她们做示范动作,让他们自然放松弹琴时,结果还是和原来一样,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强调老师的动作往往是无益的,孩子在观察手指弹琴而将其夸大,不顾其余,没有注意到老师弹琴心里感情、手指的力度和每个音符在手指的表现程度,这样,教学无法再进行,必须停下来,向孩子分析动作的要领,帮助儿童定向观察,纠正毛病。综合讲解其要领和技能,老师的动作准确明晰,在突出重点中把握分寸,随时校正可能出现的偏差,使孩子能领会动作的要领,避免片面理解与毛病的认识。这一切都对儿童钢琴教师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儿童的记忆力和儿童的爱好对于老师来讲是最难把握和困惑不解的,你常常很惊讶于他们对于你一带而过的事情经久不忘,扎扎实实,而你反复强调的事情却被全然忘怀,一干二净。究竟他们能记住什么、忘记什么搞不清楚。儿童的观察是以无意为主,无意记忆、注意、观察在孩子心里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这取决于儿童对感兴趣的、剌激强烈的事物记忆犹新、终身不忘。所以说,儿童的思维是详细的、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那些直观的详细的事物才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以兴趣的模拟唤起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来听好钢琴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另外,在课堂的组织中和语行中突出教学重点的地位,当堂的重点内容除了要放在儿童的注意最佳期外,在语行上也应十分强调,话不见得太多,要害突出,集中语行过多往往使孩子的注意和记忆陷入混乱。这不但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一番思考,而且还要把这种表述方式变成一种语行习惯,大喊大叫、絮絮叨叨两者效果都不好。从心理学角度讲,一种剌激是否能吸引人的注意不单单取决于剌激的强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剌激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
钢琴对于孩子来说,弹每个音或每一个动作,都要多示范、多模仿、多比方、多形容,为了加强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可以把曲调填上词,用孩子的语言讲解,启发他们的理解能力。在学会弹一两个音时,就要为他们弹伴奏,要求除了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外,还要听清楚伴奏的声音,以启发孩子的兴趣,又培养合奏能力。并且把很多教学内容安排在游戏中,很多孩子共同游戏,在钢琴教学中难做到。首先,孩子是个别上课,面前是一个年龄差异很大的老师,无论教师多么会讲故事、做游戏也无法消除心理上的隔阂感,最重要的还在于在钢琴上做游戏代替不了正规钢琴教学。近几年来,很多游戏方式不但离正规要求相距甚远,而且常常造成孩子对学钢琴的态度不严肃,为以后走向正规化带来困难。钢琴游戏可以消除孩子对钢琴的隔阂感,在初学时还是必要的,由于音乐活动(创作、表演、欣赏)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它综合人的很多心理过程。但是,由于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还处于成长的时期,所以,音乐心理过程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心理活动过程。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