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河南信阳土地流转调查 资本下乡初现双赢格局

发表于2009-09-19

河南土地流转 吸引各路资本

今年春天,信阳农村土地流转“新事”不断。诸多突破性的举措先后实施。

先是3月27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江湾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揭牌”。这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土地流转政策以来,河南省内由村委会和部分农户发起、正式登记注册的第一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

该土地信用合作社实行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农户按入社存入的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得分红收益。合作社通过社内集存土地,实行土地发包集约经营,面向社会吸用能人、大户、企业家等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

4月22日,信阳市获批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在内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即将展开。

诸多“新事”,掀起了信阳市以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新一轮浪潮。

其实,在此之前,信阳市各地已经自发地出现了以不同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探索和实践。据信阳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信阳市共流转土地10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5%。而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商业空间和创业机会,吸引了包括城市资本和外资在内的各路“资本下乡”。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前往信阳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中发现,在信阳,由返乡农民、城市工商业经营者、甚至外国承包户以“资本下乡”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的现象较为集中或突出。

河南信阳土地流转调查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汪孝宗 陈佩忠/河南信阳报道

“日本农场主”立松国彦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浒湾乡游围孜村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有140多户人家,四周群山环抱,村子周边是山区难得一见的开阔田地。2008年11月,一个日本人的到来,使这个山村立刻“声名显赫”起来。

这个日本人叫立松国彦,来自日本爱知县,是位农场主。去年11月刚来时,立松国彦借住村里的农民家里。他一有空,就到村子周边“转悠”,物色他准备承包的田地,而能够用机械化进行耕种是他承包土地的基本标准。

据村干部介绍,当看上了某块田地后,他就告诉村干部,村干部就做农户的思想工作,如果农户同意将土地流转给立松国彦,立松国彦便以相当于每年500斤/亩水稻的“费用”承租下来,水稻价格按照当年水稻的实际价格计算。

由于最初农户对立松国彦不熟悉,也缺乏信任感,他们纷纷要求提前支付承包费用,以免“节外生枝”,立松国彦也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乡村两级干部便根据双方的意愿、条件制定成规范的合同文本,经过认真商讨后,立松国彦同每个农户一一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有效期为10年,到期后农民可根据需要决定续租还是回收。

目前,立松国彦承包经营了200多亩土地。他准备用机械化方式种植水稻,同时发展温室大棚蔬菜,已累计投入100多万人民币,拥有了挖掘机、施肥机、插秧机、履带式拖拉机等全套农业机械。

村民廖宗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村里的绝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妇孺老幼,种田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为了“糊口”,村里的土地大都处于粗放式的耕作状态,很少有人愿意在种田上花费更多的心思。所以,大部分农户都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省得自己“操心”。

“况且,每亩每年500斤水稻的‘费用’并不低,因为每个农户每年除了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耕种和劳动力外,实际每亩收入远低于这个数。”村支书游华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但也有少数农户不愿将土地承包给立松国彦,觉得自己的田地还是“自己耕种更好、更放心”,村干部多次登门做工作无效后,

发表于2009-10-25
国家政策好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