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万科大股东之争结果明朗?王石:这场战争还未结束

发表于2016-12-22

先有恒大表态不谋求控股,后有万科专题阅读)终止与深铁重大资产重组,似乎万科控制权战争的结局就要明朗起来。

但,王石却说,关于这场争论还没有最后结束。

12月18日,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北京出席某经济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对于万科股权之争,王石显然非常介意宝能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王石说,万科是从一家小型的国有公司,改造成为一家股份公司,一家上市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相当一段时间内第一大股东都是国企,但去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大股东被一家民营企业所取代。目前,万科股权之争显然还没有最后结束。

在他参加此论坛后,万科18日晚间发布的公告显示,曾被称为“白衣骑士”的深圳地铁与万科的重组协议被终止了。

截至目前,万科股权之争的最终结果尚未显现,王石的去留也因这场战争的旷日持久而起落未定。

万科大股东之争结果明朗?

王石却说:这场战争仍未结束

根据公告,深圳地铁与万科的重组协议终止原因是,主要股东未能达成共识。这意味深铁退出这场股权争夺战。

近月频频增持万科的中国恒大,前天亦表明无意成为万科的控股股东,分析相信或与中证监及中保监最近出手打压险资买股有关。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似乎可以宣告万科股权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但从王石昨天的发言来看,王石似乎认为,只要宝能依然把持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万科的股权之争就不算完。

此外,王石还在昨天的演讲中告诉大家,万事不要焦虑,要平静,要淡定;自己的睡眠非常好,锻炼身体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万科非常注重监控员工的体重和身体健康情况,说万科被称作“万科运动员有限公司”。

在谈到模仿与创新时,王石称,中国企业在模仿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超越其所模仿的对象;到了一定阶段,就一定要转型,而转型则要努力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谈到自己所坚持的环保主义时,王石表示,即使舆论、股东都不愿意搞绿色建筑、绿色供应链,但是自己作为创始人,要全力以赴去做,因为他坚信只有走这条路才有未来。“现在不开始这样去做,企业很大的时候就来不及了。”王石对当初推行的环保主义十分自信:“如果说中国搞的绿色建筑住宅有两套,其中一套就是万科的。”

新一轮金融整顿风暴

将让万科股权之争出现转机?

新一轮金融整顿风暴是从12月初开始的。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在数百人的会场首次对近期资本市场各种不正常举牌、杠杆收购做出措辞异常严厉的表态,直指部分持牌金融机构用大众资金举牌、杠杆收购上市公司,无异于“行业的强盗”。

这样的表态瞬间引发朝野震动。市场心知肚明,标志性的关联事件是万科股权之争,在各方资本和管理层僵持争斗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里,包括证监会在内的相关金融监管机构一直出言谨慎,作出相关如此严重表态的,这是第一次。

当然,刘士余的话并未明确指向万科。但时至今日,万科股权之争已非孤立事件。这一年来,险资举牌A股上市公司凶猛异常,不仅举牌,有的还做激进的战略投资者甚至控制性股东角色,这一风向令上市公司草木皆兵,闻“险资”色变。这一局面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博弈,而万科股权之争的走势是一个关键的风向。

就在一个多月前,万科股权之争看上去还是一场找不到突破口的僵局:

持股达到25.40%的第一大股东宝能刻意打出“财务战略投资者”的口号,毫不言退;当时表面持股7%的恒大,一边和深圳市政府谈借壳上市的桌下协议,一边仍以隐蔽手法持续增加万科仓位,绝难割舍;持股15.31%的华润自“617”董事会之争以及后来引起和宝能一致行动人质疑后,逐渐沉默,在国资委层面“央企不与地方争利”的表态下,华润不进不退,也没有拿出具体解决方案。

各方股东谁都不会主动退出,最好争下控制权,最差也要大咬一口“唐僧肉”。

但是,11月份发生的两件事,已悄然改变风向。

一是宝能强行逼走南玻管理层,被市场批为“吃相难看”。多位深圳房地产业观察人士认为,一家保险公司不会真的去做节能玻璃,无非是看上了南玻在深圳蛇口和其他分厂的工业用地,宝能派驻南玻的董事长陈琳也称“搞制造业不如搞资本运作赚钱”。这一案例将“险资控制实体公司会带来何种示范效应”的话题抛向市面,引起了上下关注。市场担心,如果多个“宝能”都这么干,或将有一批实业公司要“脱实向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是,恒大旗下保险公司恒大人寿因短炒多家上市公司股权,引起监管关注并被采取了多种监管措施。在此背景下,恒大仍彪悍地在短短20天内4次公告增持万科,从7%一路买到14%,令观者哑然。

此外,11月下旬还密集穿插宝能举牌格力电器、安邦举牌中国建筑等插曲,尽管各自投资目的不尽相同,但仍烘托了险资“气势如虹”的投资风潮。

万能险的问题在万科股权事件中有充分的显露。宝能2015年下半年大举买入万科之时,其旗下前海人寿买入万科的资金即来自万能险。当时万能险收入几乎占前海人寿规模保费的九成左右,这些产品包括结算利率和渠道费用等在内的筹资成本约在8%-10%之间,而赎回却宽松灵活,有的网销型万能险甚至数月即可赎回,如此短钱长配地重仓收购上市公司股权,风险并不难识别。

还有人替险资鸣不平:金融机构做的就是资金错配的生意,从中赚取利差、息差、风险溢价,比如银行不也拿短期储蓄放长期贷款?万能险这类高收益保单的确与银行高息揽存无异,如任其大规模发展,保险公司可以很快让存款大搬家,迅速做大行业资产规模。但是,保险公司有没有像银行那样计提备付金和拨备(准备金),有没有进行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考核?保监会应该很快就能查清楚,有哪些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在绕过或突破偿二代考核的“马奇诺防线”?

不过,万科股权之争不仅牵扯险资监管,还涉及银行理财资金、券商资管计划、有限合伙基金等层面的监管。

万科股权事件的走势是此轮金融整顿的风向标,影响的不仅仅是万科、格力、南玻、金地这些被险资举牌、控制权受到威胁的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重塑金融市场秩序,框定资本的权利边界。

而随着这一轮的金融整顿,陷入万科股权之争的各方也或将有所动作,从而让战争有一个最后的结果。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