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股神有道[连载]

发表于2009-11-18
 本书从巴菲特的身世、生平出发,以巴菲特的创业历程、事业发展为线索,以巴菲特的对外书信、媒体采访、公开演讲为素材,全面考察巴菲特的家庭生活和投资实践,提炼出这位大师的为人处世哲学、股票投资理念。本书旗帜鲜明地倡导价值投资理念,但又没有简单说教,而是详尽地收集了巴菲特投资实践的资料,向读者渗透理性投资的观念。本书更引用牛顿、丘吉尔的逸事,向那些过于自负的投资者提示风险;引用温切尔的故事讽刺股市黑嘴、并揭示市场预测的不可靠性;引用货币学派大师费雪的故事来证明,经济学家对市场的判断常常不可靠……以巴菲特故事为经,以《道德经》原文为纬,用中国智慧奥义提炼巴菲特投资理念和处世哲学,也是以巴菲特故事来诠释《道德经》。
发表于2009-11-18

我对股票一点研究都没有。舒云先生要我写序,只好离题远一点。先说股票市场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能够把群众手里的钱很容易地收集起来,用于企业的投资。这对于利用社会的储蓄、扩大再生产、发展经济具有极大的意义。而且股票市场不仅仅是收集了资金,还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价格信息,这家公司值多少钱。价格信息对投资者十分重要,好的企业价格上升,值得大家来投资;坏的企业则相反。没有了价格信息投资会失去方向。

发表于2009-11-18
 参与股票市场除了投机,还有投资。投机和投资完全不同。投机者只参与股票的买卖,而不期望分红。他们从买卖的差价中赚钱。投资则长期保有股票,每到年终等着分红。前面说了,股票市场的根本职能是收集民间游资,集中起来投资,发展生产。好的投资者要研究各家企业的好坏,做出判断,然后买进前景好的企业的股票,长期保有股票,等待分红。但是这种投资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研究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散的普通百姓没有做这种研究的可能。因此出现了基金等专业的股票投资公司。普通百姓往往把钱委托给他们去寻找好的企业。这也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必然趋势。但是基金和专业的投资公司必须信用可靠,否则他们会欺骗顾客,明明赚了钱,却欺骗顾客说是赔了。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基金公司拿过去为客户所赚的钱的成绩来说明自己的盈利能力。这就做不了假。

本书内所介绍的成功的投资专家,都不是靠碰运气,而是认真地研究企业、研究市场的结果。如果我们也希望在股票市场上赚钱,就不要去碰运气,而要懂得股票市场的道理,并专心去发现有利的机会。这是我所希望于读者的。
发表于2009-11-18
 前言

几乎每一个中国的经济理论精英都读过市场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那部历万世而不朽的《国富论》,也把"个人出于自私的目的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是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根源"奉为至理名言。而他的另一部不那么出名的《道德情操论》进一步指出:争强好胜之心是人们追求财富的终极动力。由此可见,所谓财富,就其本质而言,无非是一个"争"字。

那么,怎样才能"争"来巨大的财富呢?

1956年,一个年仅26岁的青年,开始了他的股海沉浮。他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向世人展示了"价值投资理念"的巨大威力。

当年他不慎失手收购的一家破败的小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维(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经过40多年的不断改造和注入新的资产,如今已成为横跨保险、银行、传媒、信用评级、日用消费品、零售行业的大型控股财团。这家财团旗下的各个子公司所从事的都是进入门槛非常高的生意,这些子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百年老店。在偿付能力方面,通用再保险集团是标准普尔公司认定拥有3A偿债能力信用级别的五家非政府金融机构之一;在净保费收入方面,国家保险公司已经成为全美十大保险商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资本最为雄厚的保险商之一。而在伯克希尔·哈撒维内部,他们仅仅是一笔不大的生意。
发表于2009-11-18
 2003年4月,当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人把陷入SARS困境的中国视为"自成吉思汗西征以来的第二次黄祸"而拒之门外时,他斥资38亿港元收购中国最大能源公司中石油H股13?39%,成为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第二大股东。而这对他来说,同样是一笔小生意:他仅动用了伯克希尔·哈撒维总资产的0?2%。

2007年3月1日,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公布的2006年度财务报表显示:全年利润增长29?2%,盈利达110?2亿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他当初收购时,每股的价格才4美元。

如果按照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汪康懋教授对2007年5月11日中国资本市场沪深两市A股1426只股票115倍的市盈率计算,伯克希尔·哈撒维股票的价格可以卖到82?15万美元,也就是616万元人民币,可以购买1039盎司黄金或者是3?5辆奔驰S600。
发表于2009-11-18
 当然,华尔街不大可能认同这么高的市盈率,即便如此,2007年3月30日,伯克希尔·哈撒维每股收盘价也突破了15万美元。然而,伯克希尔·哈撒维股票的交易极其不活跃,因为几乎没有人愿意卖掉它。过去的40多年中,所有曾经卖出过伯克希尔·哈撒维股票的投资者,无一不感到后悔。鉴于过去40年中,伯克希尔·哈撒维的股票价格上涨了2?5万倍,人们已经普遍相信,这是一个能够炼石为金的炼金炉,而巴菲特就是那个掌握了传说中的炼金术的神仙。世人由此尊他为股神。
发表于2009-11-18
 所谓神仙,纯属子虚乌有。他本人也多次以最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刺自己所犯的无数错误。但走下神坛的巴菲特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大的发现:尽管巴菲特沉浮股海的财富人生并不圆满,但他与世无争的道德修为却是几无瑕疵。与其说是"进化论"式的市场规则成就了他的富可敌国,不如说是《道德经》中的微言大义让这位老者一生自臻完善。

当此中国经济腾飞、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际,这一发现让我们既欣幸异常也惶恐无比。欣幸的是,东方智慧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果能够善用传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足以与精通市场丛林规则的西方金融精英、尤其是华尔街的贩子们同台献艺,会猎于股市江湖;惶恐的是,作为秉承东方智慧精神气质的华夏子孙,不精通全球化视野下的各种市场技术也就罢了,对《道德经》精妙论述一知半解也情有可原,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居然不知道原来许多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词语其实就是《道德经》原文。而最让我们惶恐的是,尽管我们天性中已经被打上了很深的道家思想烙印,但大多数人都不以"不争"、"无为"、"致虚"、"守静"、"抱朴"、"守拙"这样的精神气质为荣,反以为是消极的,是劣根性。

面对巴菲特,我们似乎应该深刻反省,重新思考。
发表于2009-11-18
 第一章 32岁之前的财富轨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白话文:"道"是独一无二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成为一种适匀、和谐的状态,这种适匀状态便产生出万物。

人人都渴望拥有财富,但并非人人都懂得如何创造财富。

在那些真正拥有财富的人看来,创造财富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1962年,巴菲特曾讲过这样一个与财富有关的故事: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曾三次资助哥伦布的航海事业。通过不确切的估计,伊莎贝尔提供了约3万美元的资助。从最后一次资助(1502年)算起,到今年共计460年时间里,如果以4%的复利进行投资,那么将有2万多亿美元;这笔钱如果累积到现在的话,将是12万亿美元。

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定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他在开销之余每年都能够有1?4万元的余钱进行投资,而投资每年可以获得20%的收益,假定他40年后退休,那么他退休后将有多少财富?--1?028亿!
发表于2009-11-18
 这个故事和假设说明了一条最朴素的生财之"道":

财富=f(初始财富,时间,复利)

对于这样一个函数关系,我们可以做如下的解读:

时间,是一个衡量。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所能改变的只是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收益率,既可以是复利,也可以是投资收益率等,是撬动财富的一根杠杆,反映的是财富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每个人运用财富的能力;

初始财富,即第一桶金。

一般理解第一桶金为原始资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至少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通常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最多相当于是老子所说的"一"。因为,面对这样一个命题,我们有理由追问:第一桶金来源于什么?就像老子通过追问宇宙的起源得出"道"这样一个概念一样。在我们追寻巴菲特的创富轨迹的过程中,也有必要对巴菲特的财富之"道"进行寻根溯源。
发表于2009-11-18
 一、苦难--财富始发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白话文:苍天和大地是没有任何仁慈可言的,把万物都当作是刍草所扎成的狗一样,微贱无用,并一视同仁待之,任凭其自生自灭。

股神巴菲特和其他的刍狗一样,的确也未能从苍天和大地那里多得到一丝眷顾。一代股神非但没有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反而是在一个困顿的时代,赤条条降临在一个贫困地区的清贫家庭。

1930年8月30日,奥马哈联合街道银行一名普通的证券经纪人霍华德·巴菲特在一场暴雨中迎来了他那五斤半的早产儿。在娘肚子里待不住的沃伦·巴菲特提前五周来到了这个世界。沃伦的母亲没有固定的工作,有时做临时秘书或打字工作赚点小钱。

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引发了全世界长达10余年的经济衰退。当时的金融寡头摩根银行试图托市,政界、工业界、银行界的头面人物也纷纷出面表示出对经济的信心,但均未能稳定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从1929年第四季到1933年第一季,连续出现了14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累计负增长率为68?56%。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