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一个住劏房的香港金融人故事

发表于2016-07-01
标签:个人 办公室 公司 人工 金融 

Ben,大学毕业两年,没有父荫,不能成功靠父干,但凭着个人努力,终于实现梦想,跻身金融圈内,虽然未能跻身大摩金人等大型美资投行,但总算找到一家中型规模券商公司当个证券研究部助理Research Associate(RA),位处证券研究部食物链中最低层的一级。
Ben决心由低做起,誓要创一番事业,每天早上8时已坐在办公室开始工作,下班时间?不定!日做14小时是基本,月入不中2万元,家住天水围,为了缩短交通时间,争取较多睡眠,于是在湾仔租住一个百呎不到的劏房,月租盛惠6500大元,最爱开玩笑说:[两个workstations加起来,面积大过自己正在租住的劏房!]一日三餐靠快餐店解决,不过都唔平,太子大厦Canteen一个海南鸡饭午餐也要70元,偶然相约同事外出午餐,social一番,位位夹钱150大元没走鸡。Ben是孝顺仔一名,每月畀足家用,七除八扣,所余无几。]
大家别以为林日彦在哗众取宠,这是真人真事,不过故事主人翁的名字是化名。外人以为中环金融圈内人人赚到笑,又如何能相信有金融人住劏房的残酷现实,每到月底便加入月光一族的行列!
大学生人工比七十年代低
同样从事证券研究的Candice告诉我,Ben的故事不是个别例子,欧美大行一个RA的月薪可以由2万至5万元不等,至于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证券公司,很多不过2万元,虽然已比很多毕业两年的同学仔平均薪酬为高,但开支亦不低,而这行业近年的基本薪酬早已停顿甚至在下降中(尤其当计及花红部分)。我们都希望Ben能够力争上游,出人头地,但上游机会,真的不再像10年前般容易。
林日彦想起早前立法会一份[人力调整为香港带来的挑战]《研究简报》显示,过去30年的薪酬趋势完全反映年经一代不但未能上流,随时是在逆流而行。该研究显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大学毕业生,25岁至29岁间的入息中位数,如以2013年固定价格计算为18684元,七十年代初期出生的毕业生则升至19157元。不过,于七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大学生已开始不再如过去般吃香,于同一年龄组别的收入中位数已下跌至16722元。至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大学毕业生,更进一步下降至14770元。亦即八十后大学生比七十后初期的大学生,人工少了4387元!
Ben的故事只是一个社会缩影,再加上述数据,原来香港人的生活质素在每况愈下,薪酬与现今社会的物价、楼价及通胀早已成反比。衣食住行通通加,惟有人工在通缩。
香港经济早已过了高速增长期,甚至在忧虑是L形横行,上流机会收窄,当社会上一些成功人士把年轻一代标签为[废青]的同时,也请想想他们身处的环境和97回归之前的歌舞升平,其实是两个世界。互相标签,无助解决社会问题,但愿有能之士能带领香港走出困局。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