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需y 取值5万套

发表于2012-08-27

13. 盖房炒房者钱太多、心太贪、太骄傲和太盲目,必然是:炒房囤积量X > 自住性有效刚需y。驳“刚需很大,供不应求”和“富人钱很多,再多也被买走”的错误观点。 
炒房者为何一边以价格来“低头承认”可出租房过剩,一边“大言不惭”地说房子供不应求?因为他们高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见开发商及其支持者的力量大,不见客观规律力量更大。高估了刚需的购买力,只见刚需人多,不知刚需钱少。 
“刚需很大,再多的房子也供不应求。”是自欺欺人的疯话。盖房炒房者钱太多、心太贪、太骄傲和太盲目,而非富人钱太少、太胆小、太谨慎和太理智,所以必然是:炒房囤积量X >自住性有效刚需y。“30%的人却拥有70%的钱”,“70%的人只拥有30%的钱”,这是铁的事实,所以必然是:炒房囤积量X >自住性有效刚需y。自住性有效刚需y 取值5万套,得“X > 5万套”。自住性有效刚需y 取值500万套,得“X > 500万套”。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供大于求”。 
“富人钱很多,再多的房子也被买走了”是炒家必败的“证言”。如果自住性有效刚需量小,炒房者就会因为无人接手而被套牢,所以99%的炒房者在买人时都坚信自住性有效刚需y很大。看看网上的讨论就知道这种想法的盖房炒房者很多,富人的钱象山一样的多,所以,炒房囤积量X要大于自住性有效刚需 y(比如每年5万套)很容易。炒房囤积量X已经大大超过今后的自住性有效刚需y了,富人却还在高估自住性有效刚需y,还在买入,买入,再买入。就象制造手机,物以稀为贵,一部几千元,特好赚钱,大家头脑就发烧,就大造特造。市场需求10汽车,大家就会冲动地盲目地制造出13车。市场需求增大到100车,就会制造出130车。结果,先是普及,普及,再普及;再到过剩,过剩,再过剩。大量的过剩必然导致(象砍果树那样的)熊市来临,竞相杀价,跌声一片。 
 

发表于2012-08-27

16. 计生导致许多“80后”的子辈最终会拥有五七套房。驳“人多房缺”的错误观点。 
社会发达后,晚婚和独生蔚然成风。1978年以前是多子多富的年代,1978年出生的到2008年30岁,这些结婚需求已基本释放完毕,刚需大降。你我接到的结婚请贴上的主人大多是独生孩。1988年全国出生人口2457万人,2000年下降到1379万人。12年下降了43.9%。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从2524.66万人下降到1736.07万人,减少31.2%。目前,去世的主要人群是战争时期出生的。再过20年,去世的主要人群是建国后和平时期出生的(80后的父辈等),数量大增。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住房由一般过剩发展到严重过剩”的过程,表现为“Ⅹ趋势”。“老人身后腾出住房数”越来越多(/),“结婚购房数”(\)越来越少。发展到右侧“<状态”时,“老人身后腾出住房数”大于“结婚购房数”,占到自住性有效刚需一大半的“结婚刚需”就被抵消掉了。 
在老居民里,2008年2岁的张小强和李小花,在25年后买1新房后结婚,各自最终继承了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3套房。说明计生导致许多“80后”的子辈最终会拥有七套房。这是单套房的情况。二套以上的家庭很多。25年后,父母还在世但55岁上下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房子先后要拆迁了。有二种可能:一是被看空者说对了,那时房价低,但出于“祖产不可减少”的传统观念,留5套是可能的。二是被看多者说对了,当时房价不低,由于80后的子辈正是中青年,有几份房租,还有拆迁费,就会七套还是七套,少则5套。二种可能的最终结果都是严重过剩。 
从人口结构来看,房价的下跌趋势将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人口减少导致房子越来越过剩。大城市闲置房将随处可见。那时,住房因为闲置和过时而丧失了使用价值;因为无人接手而丧失了投资价值和投机价值;因为过剩而丧失了炒地价值和拆迁价值。只是一堆钢筋水泥,能值几个钱? 
 
 

发表于2012-08-27

18. 目前超低的房租投资回报,是“可出租房”已经严重过剩的铁证。 驳“房租会不断上涨”的错误观点。 
买房投资是“先赚房租后赚涨价”。因为房价不涨了,收益只有租金了。目前,房租涨不动是明摆着的事实。在二线的H市买房花120万/ 70年 = 每年折旧1.7万。5万元的装修、家具、家电 / 10年 = 每年折旧0.5万。中介费和其他费用平均每年0.3万。租金3万 - 1.7 - 0.5 - 0.3 = 一套100平米新房一年的“租金实际收益”0.5万元。125万房资 × 银行五年期利息率0.0587 = 一年利息有7.6万。0.5 / 7.6 = 15分之1。说明投资回报低得“别人我不告诉他。” 
总房价125万元 / 每年租金3万元 = 房价租金比为42,即42年回本,即市盈率42。2008年8月,沪深股市不少绩优股的市盈率在15倍以下,足见房市风险之大。房价再涨一倍就是84年回本。怎么可能! 
投资回报为何会超低?当然是可出租房严重过剩造成的。谁不知闲置房很多?超低的房租投资回报,是可出租房已经严重过剩的铁证。拒不承认,只能证明:你的贪心已经使你失去了理智和判断力。 
 
 

发表于2012-08-27

19. 六年后大城市将有几十万套“可出租房”闲置,租价成了房市长期降价的发动机。驳“闲置房不多,最终会被消化掉”的错误观点。 
对E市的预测,“六年后可出租房总数”= “目前有人居住的可出租房”50万套 + “目前尚未住人的可出租房”5万套 + “六年里新增闲置房”6万套= 61万套。 
“六年后有人居住的可出租房” = “目前有人居住的可出租房”50万套 + “六年里新移民增加租房”6万套(三十六万人) + “六年里租房结婚等原因净增租房”2万套 –“六年里现租民由租转买搬出而净减租房”10万套 - “六年里现租民由租转住廉租房搬出而净减租房”6万套 = 42万套。 
“六年后可出租房总数”61万套 –“六年后有人居住的可出租房”42万套 = “六年后尚未住人的可出租房”19万套 / “六年后可出租房总数”61万套 = “六年后可出租房总体过剩率”为31%。这是讲原理,讲趋势,是大概的数字。从中发现的问题有: 
“租民搬出人数”较多。“拥有私房率”和“住廉租房比例”逐年提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租民搬出人数”较多。近几年建造了大量的新房,开发商不可能倒到海里去,不可能留着自己住,只有卖不出的价,没有卖不出的房,所以“由租转买搬出租房”的很多,有10万套。正策房欠帐十几年,“大补欠”。“由租转住廉租房搬出租房”的很多,有6万套。合计16万套。 
“租民接班人”相对较少。经济大势困难,倒闭和内迁的企业不少,闹民工荒,城市化放缓,“新移民增加租房”较少,只有6万套。租房结婚只有2万套。 
“租民搬出人数”大于“租民接班人数”,于是“可出租房过剩率”逐年增高。从总量上说,现住民99.99%的人住在房子里,“尚未有人入住的房子”(包括闲置的和新建的)就是为新移民准备的。新移民绝大多数是租民,所以基本上是为“新增租房人口”准备的。“六年后尚未住人的可出租房”19万套 * 6人 = 闲置出租房够114万人租用。买方市场越来越明显,租价不得不降价并形成趋势。买房投资投机既赚不到涨价回报,也赚不到租金回报,就会纷纷卖出,房价就走低了,所以说,租价成了房市长期降价的发动机。 
 
 

发表于2012-08-27

20. 几年后,只有较新的住房才租得出去,目前的大多数“可出租房”因为闲置将丧失价值。驳“房子不怕闲置,放得越久越值钱”的错误观点。 
六年后,新建的房子是智能化、新材料、新工艺、新外形,新格局,新装修。六年以后,最近几年建的房子与当时的新房相形见绌,越住越没面子;房子设施破旧,越住越不方便,就象5年前买的电脑一样已经过时了。 
现在房子紧俏,是宝贝,老房子也能租出去。对E市预测, “六年后可出租房总体过剩率”为31%,只有较新的住房才租得出去。没有谁喜欢旧东西。一代人比一代人更会享受和更爱面子。到那时,因为“年纪较大”和“色衰”,“近几年建造的可出租房过剩率”可能接近40%。 
“可出租房”过剩不可怕,可怕的是未来不断升高的趋势。E市, “六年后可出租房总体过剩率”31%,“十年后可出租房总体过剩率”35%。然后,“近几年建造的可出租房过剩率”可能55%,大量闲置,无人问津。大多数被迫退出租房市场,要卖出价太低,等拆迁还要一二十年,成了“弃之不舍,食之无味”的鸡肋。于是,租价将在“竞嫁”中一路走低,房价被租价“牵着鼻子往泥塘里走”。 

发表于2012-08-27

22. 儿童玩游戏需要常换常新。驳“炒房永远存在”的错误观点。 
中国人爱“赶集”,爱“凑热闹”,遇到大便宜,总是疯狂地争先恐后地往前冲,然后吃亏了就象潮水般地退去。事后才明白大家都象三五岁的幼儿那样愚昧和冲动。30年来,玩过无数的“家家”。炒卖过计划物资,炒卖过走私货,炒卖过国库券,炒卖过君子兰,炒卖过手机,炒卖过进口汽车,炒卖过城市户口,炒卖过原始股凭证,炒股,炒外汇,炒期货,炒黄金。哄买过的确良布,哄买过火柴盐巴,哄买过家电,哄买过摩托车,哄装过电话,刚哄买过房子,正在哄买黄金。N年之后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再好吃的美食佳肴也有吃腻的时候。再好的产品也有大家不再大把烧钱的时候。一种生意特别赚钱,大家都来做,不久就洗牌。百分之几百的利润降到保本,降到亏本。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常炒常新,有了热门花样来炒,老花样和冷门花样的价格就回落了。按同档次和按全市月平均收入来说:1988年买一台18英寸彩电,需要10个月的工资,现在1个月买2台。1992年前后买一部手机,需要40个月的工资,现在1个月买 2部。那钱花得真是冤啊。几年后,肠子都悔青了。炒房已是昨日黄花,炒房危及民生,不会长久。永远的热门的是股市。不信就看西方国家! 
 
 

发表于2012-08-27

23.“住房扩销普及”很象高考招生,分批录取,价格越来越低。驳“房子象老酒,放得越久越值钱”的错误观点。 
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任何国家任何高端产品都要走不断降价以增大“准客户圈”的“产品扩销普及”之路。开发商也将要走“住房扩销普及”之路。不信?你看“手机扩销普及”:20年前只有1%的人用得起手机,现在60%以上的人在使用,从厅长到处长、科长、股长、工程师、干事、班长、技术工、普工,已经普及到清洁工,一万多元降到几百元。你再看“汽车扩销普及”,1976年连中央大首长的儿女家里也没有私家汽车,现在普及得到处在堵车。 
从原理上说:某市每年盖5万套商品房。2007年,处于“准客户圈”顶层的有6万人买得起120万,开发商就一套卖120万。第2年,处于 “准客户圈”顶层的有6万人买得起100万,就卖100万。第3年,处于“准客户圈”顶层的有6万人买得起80万,就卖80万。“住房扩销普及”象高考招生,从高分往低分,分批录取,不断往低层次普及。较有钱的先买先走了,留下来的“准客户”消费层次越来越低,价格就不得不每年降低。30年前高考录取率在 10%以下,现在60%以上。所以“班长”可能有熬到买得起的那一天。但是,投资房(就象汽车一样)存放的时间越长越不值钱,就象清华北大来招不走,本二也不走,“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等到的将是本三。投资投机者坚持就是失败。 
“住房扩销普及”过程中囤积严重。表面上目前“处长”才买得起,实际上连“班长”的住房也建好存放在炒家手里了。炒家不知道“产品普及”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规律,想赚“高额保管费”,在做“老酒放得越久,价值越高”的黄粱美梦呢。我很弱小,很无奈,很着急,但是给我撑腰的是比大官更大的老天爷(经济规律)。为何要急呢?等待普及吧,坚持就是胜利。 
 
 

发表于2012-08-27

24.张三们拿的已经是最后一棒,傻瓜才会去替死。驳“有房在手不愁卖”的错误观点。 
“炒房搏傻游戏”玩不下去了,大多数人拿着最后一棒。炒房者张三在2007年花130万买房× 1.35 = 2009年拟以176万卖给李四。扣除税费利息消耗后,2年才实赚到20%。炒房者李四以176万买房 * 1.35 = 在2011年拟以238万卖给赵五。赵五以238万买房 * 1.3 = 2013年拟以309万将已盖6年的旧房卖出去。李四“用屁股想”就知道,以前309万可买10套,赵五凭感性就不可能接手。李四们说:“张三们拿的已经是最后一棒,傻瓜才会去替死”。 
炒房者自己怎么死的愣是不知道,只因不懂“下棋要看后三步”。有个幼儿园的题目:树上10只鸟,打下来1只,还剩几只?都吓破胆了,都逃命了。 
 
 

发表于2012-08-27


26. 正府不能随心所欲。“正策多变”必然导致房价上下大波动。驳“正府说了算,要涨就涨。”和“正府获利多,对房价下跌不会不管。”的错误观点。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珠峰再高也有头。树再大也有顶。房价股价象海水,有潮起必有潮落。房价股价象荡秋千,有时高有时低,荡得越高,回落的惯性就越大。正府是上帝,也创造不出只有上坡而没有顶部和下坡的通天路。面对客观规律的惩罚,正府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降低对经济的伤害。正府能随心所欲的话,地震为何不能预报?正府无所不能的话,腐败、污染就不见了。 
在管理经济中,正府管理有个老毛病叫“正策多变”,病症是“打摆子”。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时,“一放就乱”。比如股市由998点大涨到 6124点,股票鸡犬升天。房市也一样,热气腾腾,牛气冲天!“一乱就管”,运用管理手段来调控,收紧银根,不断加税。“一管就死”,比如股市见大顶 6124点后最低跌到2284,跌去62.7%。同一个屋檐下,房市岂能独善其身,上下大波动是必然的。房市离“一死就放”还早呢。 
房价已涨4倍,正府趁早碰破它只是中跌,任其大涨会大跌。不软着陆,就会硬着陆。正府不会坐以待毙,炒高房价就是搞地上悬河,不主动把小卒(房市)收拾了,别人(外资或天老爷)会来收拾你的大车(经济和金融)。丢卒保车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任其大涨就是用大红包欢送短线热钱高位逃顶。日本和东南亚前车有鉴,后患无穷。如果热钱大撤退,釜底抽薪后房价会暴跌,发展成果将被洗劫一空。如果股价房价在热钱撤退之前大跌三五成,就形成关门打狗,为我所用。股价房价需要献身。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热钱)。要么大跌套住热钱,要么热钱逃走房价大跌,迟早都要大跌一回。 
 

发表于2012-08-27

28. 银行按揭是杠杆毒药。“按揭击鼓传花”被叫停后张三们拿着最后一朵花。驳“银行永远会支持房市炒作”和“银行按揭是对房市的最大支持。”的错误观点。 
银行按揭是房价大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假设有100套房要卖,有150个人要买。其中100个人能承受30万的价位,50个人买不起。卖价定在30万,房子就供求平衡。这时,“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银行说:我可以贷款7成给大家。于是,卖房者和炒家乘机一步一步地将房价涨到100万了,30 万房价就成了30万首付。 
“按揭击鼓传花”是这样进行的:银行按假收入证明放房贷。陈大用刚买进的301号房抵押按揭30万,涨价后卖出。接手的王二用此房按揭50 万,涨价后卖出。接手的张三用此房按揭70万,首付30万,总买价100万。结果:一是搞出通货膨胀,二是房价大跌时,按揭者可以把房子推给银行,银行就成为大输家,所以这场“游戏”的“出资人”不得不最早逃跑。现在,按收入把关,李四们只能贷到40万,加上自己的30万,总支付能力才70万。于是,张三们100万买入的房子就成了最后一朵花。 
按揭的杆杠放大作用的优点体现在低位;房贷到高位会放大亏损,是“杠杆毒药” ,药性一发作就会躺倒一大片。炒家购买1000万的房子,自己只有300万,按揭700万。房价跌了40%,房子的市价降为600万,那就死定了。3个月未交按揭款,银行就来收房。熊市拍卖必然低于市面价,拍得550万,自己的300万不见了,还欠银行150万,成为“百万负翁”,被银行列入“黑名单”,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永世不得翻身。房价涨时,放大盈利而笑不拢嘴。房价跌时,放大亏损而哭干眼泪。因为后果严重,到时会争先恐后地卖,“房牛市”的大堤就这样溃于蚁穴。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